污泥膨胀
产生原因
活性污泥体内的丝状菌和菌胶团互相撕×,往往由从污水中得到利己好处(低温、低pH、低DO、低F/M等)的丝状菌获胜,从而导致污泥膨胀。
解决办法
★ 投加絮凝剂增强污泥絮凝沉降性能或投加杀菌剂直接杀死丝状菌;
★ 调整营养物质N、P比例,控制温度、pH、溶解氧、污泥回流比的数值,保证污泥整体运行负荷稳定。
污泥上浮
产生原因
含氮污水在曝气池中被硝化成硝酸盐,大部分通过内回流回到缺氧池脱氮,少部分随着污水来到二沉池。结果因在二沉池停留时间过长而导致缺氧,使硝酸盐开始了反硝化,搞了一出脱氮的戏码。产生的气泡附着在污泥上,使污泥大块上浮,这就是脱氮污泥上浮。
二沉池死角的摆烂积泥厌氧发酵,产生H2S,C02,H2等气体,从而使黑块污泥上浮,这就是腐化污泥。
解决办法
★ 增加污泥回流量、减少污泥停留时间或适当增加溶解氧浓度,以降低反硝化生成的氮气量;
★ 加大池底坡度或改进池底刮泥设备,不使污泥滞留于池底,消除沉淀池内壁或死角污泥。
污泥发黑
产生原因
进水含对微生物有毒的物质,使活性污泥中毒发黑;
有机物厌氧分解释放出H2S,与水中Fe作用生成黑褐色的FeS。
解决办法
★ 控制前端进水水质,对已进入到系统的含毒废水,视情况对系统的污泥进行更换;
★ 增加供氧量或加大回流污泥,提高曝气池溶解氧,几个小时后污泥就会逐渐恢复正常。
污泥发白
产生原因
污水中有机负荷与pH值低,导致丝状菌大量繁殖,引起污泥膨胀,和人长胖变白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决办法
★ 按营养配比调整进水负荷,氨氮滴加量,保持数日污泥颜色可以恢复;
★ 调整进水pH值,保持曝气池pH值在6~8之间,长期保持PH值范围才能有效防止污泥膨胀。
污泥老化
产生原因
进水长期处于低负荷状态或污泥在池中停留时间过长,污水中有机物浓度低,导致好氧微生物无食可吃,只能分解体内营养以维持自身生命活动和繁殖,即内源呼吸,这就是污泥老化。
解决办法
尽可能提高进水中底物的浓度避免低负荷运行状态的出现,同时降低活性污泥的浓度,以保证食微比能够保持在合理控制值内(0.15-0.25左右);
有效控制曝气量,避免过曝引起活性污泥解体和被氧化;
及时进行池内排泥,控制泥龄。
污泥解体
产生原因
含毒进水导致污泥中毒,微生物代谢功能受损甚至丧失,使得活性污泥失去净化活性和絮凝活性从而解体;
当进水有机负荷过低时,微生物无食可吃,会导致自身氧化(内源呼吸),从而降低菌胶团的絮凝性能。此时,如果给了高有机负荷的污水,微生物就会放开肚皮使劲吃,根本来不及消化代谢,就会在胞外形成一种亲水性多糖物质,此时污泥很难压缩沉淀,同样会解体。
解决办法
查明有毒物质来源,单独收集进行处理,并将事故排水及时引向事故池;
控制进水量,测定并保持进水浓度与曝气程度,避免超负荷或者长期低负荷运行。
看起来大同小异的污泥问题,治理起来却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