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两个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覃振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的故乡,是湘西北第一个、全国第一批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县,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经地,是贺龙、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先后有4000多名桃源儿女跟随贺龙参加红军,全县为革命牺牲者达15670余人。多少功勋人物,多少革命事件、红色故事让人荡气回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王其梅(1913—1967),字时英,号魁伯,曾用名王时杰、王翰伯。1913年12月27日出生于湖南省桃源县仙瑞乡(后划设小乡时分置为三阳乡)桐木村王家坪(今三阳港镇土黄坪村王家坪)。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队司令员兼政委、西藏军区副政委、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先后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王其梅家中有姐弟七人,他是长子。其父亲王明皆任过三阳乡团总(乡长),为当地有名的大地主。其祖父王成九(派名王帮炼)是清朝秀才,王其梅年幼时在祖父私塾启蒙。王明皆把满腔希望寄托在长子王其梅的身上,希冀他长大后光宗耀祖,扩大家业。王其梅在父亲的殷切希望下,1927年进入桃源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读书。此时桃源正掀起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王其梅在县城亲眼目睹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感受到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场运动中。他积极申请参加“少先队”,参与游斗地主豪绅,用烧毁家中麻将的实际行动支持农民协会提出的禁赌活动。作为农民运动打击目标的王明皆,不得不抛弃财产和田地,携家人四处躲逃。对于儿子的革命行为,他极为不满,给予了严厉的训斥:“尔读圣贤书,应知君子群而不党,以明哲保身而贵,历代说客起义造反之徒有几个善终者,尔宜慎之。”1928年,王其梅进入常德隽新中学读初中。1929年,其父想通过订亲来拴住桀骜不驯的儿子。年仅16岁的王其梅,对父亲所订亲事极力反对。他给父亲的信中写道“:年青(轻)发(生)育,有损后代,求学时代有误学业,古礼三十而娶,梁任公先生曾论早婚之害,读圣贤书当遵古训也。”王明皆看到儿子的来信,勃然大怒,立即差人召回王其梅,令其膝跪床前,厉声大骂:“学校离家近在咫尺,教尔已会写字,竟敢训我,尔为大,怎堪作诸弟模范。”训斥之后,王明皆便以不供学费和与他断绝父子关系逼婚。王其梅无奈吞食家中鸦片以示反抗,因食后反胃呕吐,未造成大的伤害。后来,在母亲苦苦哀求下,王其梅不得已屈从结婚。
父亲的高压,并没有让王其梅真正屈服。1930年冬,初中即将毕业的王其梅,悄悄从家中拿了一些金银首饰只身出走,前往北平(今北京)求学。1931年入北平弘达学院读书。1932年考入北平大学附属高中,同学沈继芳经常向他传播爱国思想,使他的思想由反对封建家庭,发展到挽救民族危亡,向往共产主义事业。当时正值日寇入侵中国,他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参加北平进步学生的游行示威,声讨蒋介石集团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不抵抗政策,加入“反帝大同盟”,任该组织二十三支部的书记。1933年1月王其梅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4月因参加中国马克思主义先驱李大钊的公葬示威游行而被捕,拘留8天后由学校具保获释。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其梅获保释后,接受中共派遣,潜入国民党军队,当伙夫、车夫、勤务兵和马弁,积极开展党的工作。1934年秋,王其梅在中国大学学经济,党内任经济系支部书记。在学习期间,他进行革命活动被校方发现,被迫转学。1935年9月,离开中国大学,转入民国学院,并担任学院青年团支部书记兼西城街头支部书记。在一二九运动中,王其梅曾两次组织民国学院的革命师生举行游行示威活动,并被选为民国学院抗日救国会交际股长,积极宣传抗日救亡。1936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王其梅再度被捕,受尽酷刑,仍凛然不屈。随后,他又被关进北平军人反省院,即草岚子监狱。当时王其梅在清华大学做校医的堂兄王其楷得知情况后,捎给家中一封信。王其梅父亲才知道,王其梅被捕入狱。他又急又气,立即变卖部分家产,将所得费用悉数寄往北平;同时修书一封,叮嘱侄子无论如何要多开导开导王其梅,并想方设法将王其梅从狱中赎出来。王其楷按照伯父的意思,来到狱中,对戴着脚镣手铐站在铁门里的堂弟说:“你又不缺吃少喝,不好好读书,尽干这些危险的事,自己坐监,吃苦头,使家里人为你担心。你究竟图什么?现在家里要我用钱托人把你赎出来,你只要悔个过,马上就可以出去,你还是写个悔过书,去好好读书吧,别再胡闹了。”王其梅听后,对堂兄说:“我没错,无过可悔,我的事以后不用家里再管了。”堂兄深知王其梅倔犟的脾气,于是留下部分钱,悻悻地走了。王其梅并没有接受堂兄的开导,而是作好了长期坐牢的准备。10月下旬,中共北方局担心国民党当局加害狱中共产党人,出于斗争策略,遂报经中共中央批准,促令狱中包括王其梅在内的61位共产党员履行登报自首手续出狱,以保存革命实力。
1936年11月,王其梅由中共北方局派赴河南省东部的西华县,扩建中共地下组织。王其梅在西华县,与中共豫东特委书记沈东平、西华县委书记王子英接上关系,在该县三区陵头岗的普理学校当教员(校长是王子英),党内职务是支部书记。他一面教书,一面联系群众,积极培养并吸收中共党员。“双十二”事变后,根据全国人民一致主张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形势,王其梅立即协助校长王子英组织全校师生游行示威,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掀起了西华县抗日救亡的高潮。1937年初,豫东发生严重春荒,王其梅组织饥民打开恶霸地主的粮仓,赈饥济贫,度过春荒。4月,王其梅兼任豫东特委交通站站长。该站是党的秘密组织,负责上级派往豫东和华中的干部接待和中转工作。七七事变后,王其梅接任中共西华县委书记、普理学校校长职务,全面主持西华县党内的工作。年底,王其梅根据豫东特委的安排,在普理学校所在地陵头岗举办有300多人参加的抗日干部训练班,亲自担任教官和队长。王其梅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在训练班学员中先后发展党员21名。这期抗日干部训练班的举办,不仅为西华、扶沟、淮阳等县培养—批抗日骨干力量,也为以后豫东地区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奠定基础。他在举办抗日干部培训班的同时,又倡导和组织“姊妹队”“少先队”“青年队”等抗日救亡群众组织。1938年春,日寇横行豫东,王其梅一面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一面率领群众截获奸商运往敌占区资敌的17船粮食,就地分给农民,使数万饥民得以绝处逢生。5月,他在豫东特委的领导下,还以西华县委的党员和抗日干部训练班学员为骨干,建立一支6000多人的抗日武装,此即后来威震一方的“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6月9日,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西进,下令在郑州花园口炸毁黄河堤,导致黄河决口改道。因睢、杞、太地区位于新黄河以东,所以被称为“水东”;而西华、扶沟等县,位于新黄河以西,被人称为“水西”。水东是当时河南省唯一的沦陷区,1938年至1942年,王其梅先后四次从水西到水东地区率领军民对日作战。第四次奉派到水东地区是 1941年4月,王其梅任水东地区中共党委书记兼独立团政治委员,他领导水东地区军民克服重重困难,在远离上级领导的情况下,在日、伪、顽、匪四面夹击中,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民主政权,粉碎敌人的凶残扫荡。他以身作则,和军民同甘共苦。当时,组织上根据工作需要,配给他一匹小黄马。但他从来不骑,而是在行军时让它给部队驮干粮、武器,或让病号、伤员骑。没粮吃时,他和战士们一起吃红薯叶、菜叶,还说“饱时肉是腻的,饿时糠也是甜的”。冬季部队行军夜营时,他总是把自己的被子让给病号或伤员盖,自己和战士一块到牲口棚里的草窝一钻,便呼呼睡起来。对此,水东军民无不交口称赞。至1942年11月,仅仅1年多时光,在王其梅的率领下,队伍由原来的200多人发展到2000多人,终于建立起一支战斗力较强的抗日武装,在睢县、杞县、太康等地创建豫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5月,王其梅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2月,随河南军区副政委刘子久等到豫西开辟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其梅曾任桐柏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1946 年2月,调中原局组织部工作。不久,又奉命到湖南桃源老家执行潜伏任务。7月,王其梅刚刚回到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邯郸,就被再一次任命为水东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这时,国民党正调集4万重兵“围剿”水东解放区。王其梅到水东后,首先传达上级对水东如何反“围剿”的指示精神。接着,便和时任军分区司令员的金绍山一起,率分区武装配合前来支援水东的冀鲁豫军区独立团,粉碎了敌人的“围剿”。1947年,王其梅在领导部队对敌作战的同时,率军民开展双减、土改、肃清散匪敌特、安定社会秩序、组织支前等等,扩大了解放区,也有力地支援了在中原地区作战的野战军。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渡江追歼敌人,为解放大西南而奋勇进军,王其梅任二野第十八军第五十三师政委,部队经安徽转战浙江、江西、贵州、云南,于12月到达四川,不久王其梅调任十八军副政委兼川南泸州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负责川南地区的接管工作。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先后开展了建立各级政权、治理社会治安等工作,稳定了社会秩序,打开了这个地区工作的新局面。1950年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第十八军奉命向西藏进军,王其梅任前敌指挥所政委,率领部队跋山涉水,勇歼顽抗的反动藏军,10月解放西藏的东大门昌都。为贯彻执行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配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张经武的行动,1951年7月20日,第十八军正式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队,王其梅任先遣队司令员兼政委,共有队员400余人。25日,王其梅率领先遣队离开昌都向拉萨进军,主要任务是打通进藏道路,建立后续部队接应站,摸索跨越金沙江、翻越高海拔雪山的经验,接触当地藏族同胞建立友好联系等。在艰苦进军途中,他坚定执行中共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严格要求部队尊重藏族的风俗习惯,恪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以身作则,用模范行动来影响干部战士,很快赢得广大藏胞的理解和信赖。
他们经过边坝、嘉黎、太昭,翻越海拔 4000米以上的雪山14座、5000米以上的雪山2座,趟过 100 多条冰河,走过原始森林、草原、峡谷,战胜缺氧、断粮等重重困难,9月9日,不到300人(饿、病、冻死100多人)的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开进拉萨市,成为第一支进驻拉萨的人民解放军部队。
1952年1月,西藏军区成立,王其梅被任命为军区副政委。为了解决运输补给和加速西藏的建设,中央决定尽快修建康藏公路。12 月,王其梅到西藏军区后方司令部兼任政委,参与指挥康藏公路工程建设。王其梅热爱西藏,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建设西藏的伟大事业。1953年,中央组织部决定调他到北京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他找到贺龙,坚决要求继续留藏工作,得到批准。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王其梅由国防部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中共中央考虑他患有严重的高血压、糖尿病等症,决定调他到中共中央西南局机关(设四川省成都市)工作,他仍坚请留在西藏,当获悉批准时,不禁喜笑颜开地说:“我又留下了,再也不走了!”后在上级领导和住院医生再三催促之下,他才住进青岛疗养院。住院期间,王其梅仍不忘工作,特地请一位藏语教员教自己学习藏语。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这时正在北京住院的王其梅立即要求出院,带病从北京回到西藏,参加平叛斗争。1965年王其梅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
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四人帮”炮制所谓“六十一人叛徒集团”重大错案,使王其梅蒙受不白之冤。造反派不顾他极度孱弱的身体,肆意予以折磨,在他病重住进西藏军区总医院的日子里,亦不放过。周恩来总理闻讯之后,派人将王其梅接到北京。这时,重病缠身的王其梅仍念念不忘西藏,以惊人的毅力,在冷汗直流、双手发抖的虚弱情形下,在病榻上极其艰难地写下最后的遗言,即以自己的心血总结出《对西藏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今后西藏建设的意见》二文。8月15日,王其梅病情急剧恶化,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再三嘱咐其妻王先梅:“请求党把我的骨灰送回西藏!”含冤逝世时,年仅54岁。
197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王其梅平反昭雪追悼大会。会前,邓小平在批示上写道:“王其梅从抗日战争起,作了不少好事。”追悼大会上,胡耀邦在悼词中肯定“王其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我军优秀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同年,被中共中央追认为革命烈士。遵照生前遗愿,经中央批准,2014 年7月16日,王其梅将军的骨灰迁移安葬在西藏昌都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