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两个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覃振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的故乡,是湘西北第一个、全国第一批建立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县,是红二、红六军团长征途经地,是贺龙、萧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的地方。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先后有4000多名桃源儿女跟随贺龙参加红军,全县为革命牺牲者达15670余人。多少功勋人物,多少革命事件、红色故事让人荡气回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
翦伯赞(1898—1968),1898年 4月14 日出生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枫树乡翦家岗(今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回维村),维吾尔族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1903年,入私塾启蒙。1908年,入县立高等小学堂。1910年,入常德中学。1916年,考入北京政法专门学校,入校1月后,发现其“法政”纯系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利用的工具,遂愤然退学,转入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19年毕业后,回母校常德中学任英语教员。1924年,基于“实业救国应取法西方文明”这一认识,他自费赴美国入加利福尼亚大学攻习经济。在该校他除了学习一些古典派的经济学之外,还用较多的时间阅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读完《共产党宣言》后,他在日记中写道 :“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个窗户,从这里,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真理,看见了人类的希望”。翦伯赞鄙弃美国的实利主义社会风气,尤其不能忍受其种族歧视。因此,在该校只读1 年半即回国。1926年3月16日,英、美、法、意、荷、比、西、日八国向中国段祺瑞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的无理要求。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由李大钊主持,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政府卫队长竟下令开枪,当场打死 47人,伤 200余人。翦伯赞当时在北京参加了这次反帝游行请愿活动,“三一八”惨案将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军阀的狰狞面目暴露无遗,也彻底砸碎了他“实业救国”的幻想,他决计南下。9月,抵长沙,由湖南省教育厅厅长董维键介绍,到武汉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工作,投身北伐战争,并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1月,受命以总政治部特派员身份北上,策动山西督军阎锡山和受阎节制的绥远都统、中国同盟会会员商震起义,响应北伐。不料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汪(精卫)反革命合流,归顺蒋介石的阎锡山竟电令商震逮捕翦伯赞。商震是位有正义感的将领,随即通知翦伯赞,让他迅速离开绥远。翦伯赞经大同逃往上海,幸免于难。1928年春,商震率师讨伐奉军,翦伯赞应邀到商震的总司令部政治部工作,随军进驻北平。其时,国民党开始“清党”,翦伯赞因“左倾”被整肃并被清出商部。翦伯赞遂确认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党右派纯系反动派,断然拒绝“党员登记”。恰在此时,翦伯赞在北平结识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吕振羽和北京师范大学进步教授谭丕谟,从而开始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和历史问题。
1929年,翦伯赞在北平与桃源同乡覃振认识,覃振为翦伯赞父亲的同学,虽属国民党元老,却跟蒋介石心存龃。1931年5月,翦伯赞应覃振邀请,参加国民党部分要员在广州召开的具有反蒋性质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该会议以“共赴国难”名义与蒋妥协而告终,翦伯赞遂洞悉国民党内反蒋派的多数人,不过是以反蒋为幌子企图向蒋讨官做,并无救国救民大志。散会之后,许多人相约赴南京做官,翦伯赞拒绝朋友们的邀请,回到上海。这一时期他开始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积极参加有关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论战,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提出中国农村社会的本质是封建的生产方式,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须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发表《中国农村社会之本质及其历史的发展阶段之划分》《前封建时期之中国农村社会》等论文,着重批判前封建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属于“亚细亚的生产形态”这一谬论。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激起全国抗日反蒋怒潮。翦伯赞发表文章揭露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投降阴谋和分裂倒退活动,还和吕振羽合著出版《最近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一书,揭露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指出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1933年夏,中共党员、桃源同乡董维键到上海鼓励翦伯赞坚持革命斗争,对覃振和其他国民党上层人物做统战工作。翦伯赞旋即移居南京,应邀任覃振秘书。1934年5月,翦伯赞随覃振赴亚、非、欧、美等洲 20 个国家考察司法,回国后发表《所谓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之清算》《墨索里尼和洛森培的“和平新论”》等文,批判托派、陶希圣、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反动谬论和侵略罪行。
1937年5月,翦伯赞在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9月,翦伯赞奉命赴长沙,与同乡吕振羽、谭丕模等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和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等,并任常任理事,主编《中苏半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对日抗战思想。期间,翦伯赞出版名著《中国历史哲学教程》一书,这是中国早期一部比较系统地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专著。1938年11月13日,日军占领岳阳。长沙距离岳阳仅有130多公里,为避免军事物资遭日军获取,长沙国民党驻军奉命实施“焦土抗战”。当日长沙城内数百处同时放火,使全城成为一片火海。长沙大火焚烧了2天,全城被焚十分之九,烧毁房屋5万余栋,烧死百姓30000余人。“长沙大火”前夕,根据中共组织的指示,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西迁沅陵,翦伯赞仍负责领导,并任中共湖南省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1939年3月,翦伯赞被奉派赴溆浦民国大学任教,团结进步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及托派分子进行激烈的斗争。
1940年2月,为避国民党特务迫害,翦伯赞受中共组织派遣赴重庆,党的组织关系是与周恩来单线联系的,直到1946年底,他一直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统战和理论宣传工作,任中苏文协总会理事兼《中苏文化》杂志副主编。其时冯玉祥退隐于重庆两路口和上清寺之间的原巴县中学,他想觅求一位史学名家为他讲授中国历史,在周恩来的授意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翦伯赞成为冯玉祥的历史教师,为冯玉祥讲授《中国通史》。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翦伯赞一面对渝文化学术界上层人士做统战工作,一面埋头研究中国古代史,撰写《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二辑等上百万字的重要著作,为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在中国的奠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期还发表几十篇紧扣现实的历史论文,如《论明代倭寇及御倭战争》《桃花扇底看南朝》等。1944年7月,日军攻陷了围困长达47天的衡阳,随后直逼常德、桃源。11月19日翦伯赞的家乡桃源沦陷,26日常德亦失守。当时翦伯赞常常夜不成寐,他含泪写下了《常德桃源沦陷记》。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翦伯赞应约到毛泽东的居处聚谈,并协助毛泽东和周恩来对冯玉祥、覃振及其他高级民主人士做统战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翦伯赞按照周恩来的部署,在上海、香港、北平等地继续进行统战和宣传工作,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热情支持各地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和青年学生运动。1946年5月,翦伯赞在上海,和张志让、周谷城等民主人士组织起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和民主人士邓初民、夏康农主编《大学月刊》,又经中共党员吴泽的安排,到大夏大学 ( 今华东师范大学 ) 讲授宣传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方法论》,还到各高等院校和店员工会以及其他群众团体演讲,积极推进民主运动。1947年10月,翦伯赞奉命赴香港,在达德学院任教授,继续从事民主运动,并与茅盾、侯外庐、千家驹等分别主编香港《文汇报》的“史地”“文艺”“新思潮”“经济”等副刊。翦伯赞在“史地”周刊上发表《孙皓的末日》《末代皇帝的下场——逃跑、投降、自杀、被俘》等富有战斗性的论文。1948年11月,翦伯赞与郭沫若、马叙伦、侯外庐等人同乘轮船北上,在山东烟台登陆,辗转到河北省的阜平县等地。1949 年 2月1日,跟随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同到达北平。北平解放后,翦伯赞参加文化接管工作。3 月,翦伯赞以拥护世界和平大会的中国代表团代表身份,随同郭沫若赴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参加拥护世界和平大会。
1957年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翦伯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在统一战线、民族团结、理论宣传和教育事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央少数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系主任兼教授、副校长、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委员等职,还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
20世纪60年代初,自封为“马(克思主义)家”代表的陈伯达之流,开始预谋批判翦伯赞。1963 年陈伯达指使人在《红旗》杂志上撰文诬蔑翦伯赞所写文章“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含沙射影地给翦伯赞扣上“资产阶级史学的代表人物”的帽子。1966年6 月1日,《光明日报》点名批判翦伯赞,打出“打倒史学界里的保皇党”等蛊惑人心的口号。翦伯赞于当日被揪斗,被诬陷的罪名有“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史学界里的保皇党”“漏网大右派”“反共老手”等,他身患重病却在三个月里被批斗了100多次。1968年夏,翦伯赞和夫人戴淑婉被非法拘禁在北京市蒋家胡同的一间小屋里。12月18日夜,翦伯赞夫妇服下积攒下来的安眠药,一同含冤离世。翦伯赞终年 70岁,夫人戴淑婉 68岁。毛泽东、周恩来得知翦伯赞的死讯后,非常震怒。
1978年9月1日,中共北京大学委员会奉中共中央指示,为翦伯赞10年沉冤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翦伯赞是我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研究中国历史的老一代史学家之一,为在我国建立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著作共达400多万字,是他一生献身于革命、献身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珍贵成果。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哲学教程》《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中国史论集》《中国史纲》《历史问题论丛》《先秦史》《秦汉史》等,还主编了《中国史纲要》《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中国近代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义和团》等书。